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朝天阙 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北军百万虎与貔,天子自将非他师。

    唐·韩愈

    西北的秋天来得更早,且浑不似江南“湖光秋月两相和”那般温婉,而是一上来便带着“都护铁衣冷难着”的刺骨寒意。

    虽然正值九月下旬,但宁夏的天气已经开始转凉,特别是早上,一阵朔风吹过,卷起漫天黄沙。宁夏至京城的官道上,十余人骑马围着一辆囚车不顾道路的颠簸,一路向京城方向疾驰。这十余骑马上的人个个身手矫健,只是苦了囚车里的年轻人不免饱受一路颠簸之苦,却不敢发出半点声音,以免再遭毒打。

    囚车内的年轻人正是险些成了“宁夏王”的哱拜之子哱承恩。

    此刻的哱承恩正蜷缩在囚车的一角,他尽力将囚车内仅存的一条毯子包裹严实以抵御不断吹过的寒风,眼睛却努力朝宁夏城的方向找寻着,他实在觉得有些懊恼,而在懊恼之余又有几分庆幸。

    懊恼的是实在是想不明白自己怎会在短短几日内落到这般田地。从出生以来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小王爷”却在短短几日内沦落到身陷囹圄。

    而最可气的是,本来城破那日,梅国桢和李如松这两个王八蛋已经给自己松了绑,并在军营中摆了一桌酒宴款待自己,当时梅国桢、李如松两个人还亲自给自己敬酒,到现在自己还记得那天喝的泸州大曲真是香醇。原本其乐融融的场面,可当李如松说到自己的全家都已经葬身火海之时,自己也觉得有些难过,但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没傻到底,才保住了性命,自己当时随口说了几句自己的爹不识时务以至于最后葬身火海的时候,没想到李如松像吃了火药一般,不仅“啪”一声打翻了自己手里的酒杯,竟然又让人把自己重新绑了起来。

    不仅如此,还让现在跟在囚车后面那个小眼睛的黑小子和那个叫李宁的愣种轮番的毒打自己,那个叫李宁的愣种出手真狠啊!不过那个小眼睛的黑小子更他妈的坏,专挑不显眼的地方下手,自己到现在还是浑身疼痛!

    不过虽然被揍了个半死,自己还是觉得很庆幸,毕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虽然到现在依然想不明白李如松这个王八蛋为何突然翻脸,自己又为何从座上宾突然变成了阶下囚,但好在自己挨了两顿痛打之后,李如松没把自己就地正法,而是亲自把自己押解至京城。不管怎样,自己这条命算保住了,不然要处死自己何不在宁夏城下一刀给自己来个痛快,又何必大老远费时费力地押解到京城呢?想到此处哱承恩不免觉得心宽起来,说不定当今的皇帝会看在主动投诚的份儿上饶了自己性命,说不准还能赏自己个一官半职呢。到了京城将自己移送到朝廷手里总比落在李如松这个活土匪手里强上百倍。

    想到这儿,哱承恩扭过头狠狠地瞪了一眼跑在马队最前面的李如松,心里骂道:李如松你小子给我记着,只要我到了京城能保住性命,就一定会报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你落在我手里的时候看小王爷怎么收拾你!念及此哱承恩忽然觉得自己在囚车里似乎也不像刚才那样难过了。

    有一种人到死也不会明白,即使是敌人,也会敬佩英雄、鄙视叛徒和跳梁小丑。

    哱承恩现在并不知道到了京城等待着他的将是什么,如果此刻他知道的话,一定会为自己当初投诚而后悔万分的。

    此刻,跑在马队最前面的李如松却实在是无暇顾及囚车里这位昔日小王爷的前途命运,因为他要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京城,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军队挥师朝鲜!

    李如松就在昨晚收到兵部密令后得知,首批派出援助朝鲜的五千兵马竟然已在平壤城外全军覆没,仅指挥使祖承训携几名亲兵狼狈逃回!

    要知道祖承训乃李成梁家将,李如松兄弟自幼便与其熟识,也素知其一向骁勇善战且经验老辣、足智多谋。不想他与倭寇刚一接触竟然全军覆没。这次大举进犯的倭寇究竟是怎样可怕的敌人才会有如此恐怖的战斗力,也难怪朝鲜在与之交战后短短数月之间便已经沦陷大半。想想自己即将要面对如此强悍、凶残的对手,李如松心里泛起一阵紧张和一种莫名的兴奋,也激发了李如松深藏于心底的那一份狂傲之情。

    李如松接到兵部密令后便将宁夏的善后事宜托付于梅国桢、李如柏、李如樟等处理,自己则带了窖生、李宁以及几个亲随押解着哱承恩一同赶赴京城。由于军情紧急,因此一路上快马加鞭,经过七天的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北京。

    李如松到了北京第一件事便是把哱承恩移交给三法司定罪,临移交之时尚不忘让窖生狠狠地踹了哱承恩一脚,疼得哱承恩嗷嗷直叫。三法司的官员虽说平时对严刑逼供的手段早已司空见惯,但对如此明目张胆无端殴打人犯的行为也是第一次见,无不被惊得目瞪口呆!

    到达北京的当日下午,李如松一行便在内阁的安排下住进了紫禁城外的贤良寺。

    天近傍晚,李如松斋戒沐浴后便开始闭目养神,准备第二日一早进宫面圣。

    不知过了多久,李如松被几下敲门声惊醒,不禁睁开双眼,皱眉道:“是谁?”

    门外传来窖生的声音道:“总兵大人,属下有事求见。”李如松一听是窖生便说道:“进来吧。”

    窖生一推门进到屋内,回头小心翼翼地把门重新关紧,来到了李如松近前。

    李如松见窖生手里拿了一把秦筝,不禁有些诧异,笑道:“窖生,你此刻拿着把筝来莫非是要给我弹上一曲?”

    窖生神色较为拘谨,将手里拿的秦筝放到了李如松的面前,说道:“总兵大人,这把筝是我受人之托专程带来送给你的。”

    李如松更加疑惑:“给我的?

    ”窖生郑重地点了点头重复道:“是给你的。”说罢又将那把秦筝朝李如松面前推了推。

    李如松仔细看了看面前这把筝,未发现什么端倪便说道:“我不通音律,要来干吗?”

    窖生一面动手拆解秦筝,一面神秘兮兮地说道:“我是受人之托,把一本书带给大人。”

    李如松听了便目不转睛地看着窖生拆解那把秦筝,待窖生拆解了一半以后李如松才恍然大悟道:“原来你这把秦筝内有乾坤,竟然就是你那把‘斩犬’的刀鞘?”

    窖生一边继续拆解一边说道:“还不止于此呢。”他说着便从秦筝内侧一个凹槽内取出一本油纸包裹的书籍,双手交给李如松。李

    如松接过以后狐疑地看了窖生一眼,小心翼翼地打开外层的油纸,仔细一看,里面竟然是一部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

    这一下更让李如松感到哭笑不得,虽然他自幼便视戚继光为偶像,但是这本兵书他也早已拜读过不止一遍,他实在是不明白窖生为何把这么一部早已刊行天下的兵书搞得如此神秘,却又不好对窖生说什么,只好点了点头道:“这是本不错的兵书。”

    窖生看出李如松的疑惑,于是说道:“大人,您把这本书翻到最后的第十五卷。”

    李如松闻言一愣,因为自己对这本《纪效新书》虽说没达到倒背如流的地步,却也早已烂熟于胸。自己清楚记得一共只有十四卷,何来第十五卷呢?于是依言把书页向后翻去,翻到最后,果然见到书页上赫然写着“第十五卷”,不免大惊,抬头用疑惑的目光看着窖生。

    窖生挠了挠头解释道:“简单来说这是一本仅存的秘本,多出的第十五卷是由戚帅亲笔撰写的,内容好像是记录了诚意伯刘伯温的后人口述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一段话,好像和什么刘伯温所著的《百战奇谋》有关,我只知道这些。”

    李如松闻言大惊失色,要知道彼时大明立国已历两百余年,而这本《百战奇谋》便是开国传奇刘伯温一生心血的精华所在,却在刘伯温逝世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时至今日已然成为一桩悬案,甚至很多人都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存在,而此刻这本书却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如何能不震惊?

    是李如松赶紧细看那书上的字迹,不禁惊呆了,原来窖生刚才所言不虚,这字迹确是戚继光本人所写。因戚继光和李成梁数年来多有书信往来,李如松自然对戚继光的笔迹再熟悉不过,一眼便能认出。

    李如松此刻心中疑虑更甚:这本书是从何而来?眼前这个小子究竟是谁?又是受何人所托将此书交与我?联想到之前李如柏描述窖生曾一掌隔着头盔将一个蒙古军官的头骨击碎,其内力之深可见一斑,而他此刻若开口询问估计也不会问出实情。他转念一想自己和窖生结识时间虽只短短数月,但其间几次遇到危机时他都不顾自己性命舍身救人,料想应该并无歹意,自己稍加留心也就是了。不过这本书如果真和刘伯温那本《百战奇谋》有什么关联的话自然事关重大,自己如何敢私藏,还是先把这书的来历搞清楚再说。

    想到这,李如松点了点头问道:“你能告诉我这本书是从哪得来的吗?”

    窖生知道事关重大答道:“这本书是戚继光戚帅亲自派人我爹,我爹送给将此书托我交给你的。”

    李如松盯着窖生,良久才问道:“你能把整个的来龙去脉详尽说给我听听么?”

    窖生仔细回想了一下,答道:“据说是台州大战前夕,诚意伯刘伯温之子刘璟的嫡传后裔亲自到军营里找到戚帅,由其口述、戚帅执笔记录的。”

    李如松越听越惊:“台州大战?那岂不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为何从来没听提起过呢?”正在这时,忽然有贤良寺的僧人在外敲门并说道:“李总兵,有位公公来传旨意。”

    李如松一听不敢怠慢,连忙穿戴整齐才示意窖生开门,见屋外一个年纪轻轻、眉目清秀的宦官站在门外,宦官见门开了以后便踩着小碎步迈了进来,他看了李如松和窖生一眼然后温和地对李如松说道:“敢问这位是李总兵李大人?”

    李如松虽然是官宦子弟,不过平生也是第一次与内廷的宦官打交道,他不敢怠慢,赶紧抱拳行礼道:“拜见公公,在下正是李如松。”

    那个年轻宦官也还礼道:“李总兵不必紧张,洒家是奉了前任内阁首辅申时行申大人之命前来请李总兵进宫赴宴。”

    李如松一愣:“进宫赴宴?”那宦官轻声回道:“是,李总兵,申大人邀您进宫赴宴,就请李总兵收拾一下,随我进宫。”李如松答应道:“好,我这交代一下就随你去。”那年轻的宦官点头道:“好,我在外面等您。”他说罢转身出了屋子。

    —李如松指着面前这本《纪效新书》低声对窖生道:“窖生,我现在只问你一句话,关于这本书的来历,你刚才所说有没有半句假话?”

    窖生一听急道:“总兵大人,我这么远带着书专程给您送来,如何会骗你!”

    李如松点头道:“那就好,你先回去,我这就去面见申大人,也好说明这本书的来历后上交朝廷。”说完便将书塞进了怀里。

    窖生一听吓了一跳:“您要把这秘本上交朝廷?”李如松压低了声音道:“如果真如你刚刚所说,这本书真的和刘伯温那本《百战奇谋》有关,那我如何敢私藏,自然要上交朝廷。”

    窖生独自回到房间休息,李如松则抱着一坛泸州大曲跟着那个年轻宦官自贤良寺一路来到紫禁城文渊阁旁的一处偏殿之内。李如松进了偏殿,便见到一位年约六旬的老者早已等候在内。

    李如松细看那老者时,只见他中等身材、慈眉善目,穿了一袭灰色长衫的便服。给李如松领路的年轻宦官进到殿内,赶紧引着李如松来到那位老者面前介绍道:“李总兵,这位是前任内阁首辅申大人。”

    李如松一听,即使自己再狂傲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便要按朝廷规制行跪拜之礼,那位面目和蔼的申大人上前一拦李如松笑吟吟地说道:“李总兵刚刚在宁夏建立不世功勋,又奉诏千里迢迢赶赴京师,今日晚间又不辞辛劳连夜进宫,老夫已然于心不忍,如何忍心再让李将军行此大礼?老夫已辞官退隐,明日便要还乡,现在是一介布衣,所以李将军不必多礼。李将军手里抱着的可是美酒?”

    李如松道:“如松自宁夏而来,走得匆忙,随身带了一坛上好的泸州大曲,今晚便给申大人带了一坛。”

    申时行笑道:“让李总兵费心,老夫素闻泸州大曲享誉天下,今晚可要好好品尝。”

    申时行说完一把拉住李如松的手向内厅走去,两人进到内厅,见内厅前方居中摆了一张紫檀的方形餐桌,两侧各并排摆放了一张鹰平木的方形餐桌,李如松将酒放到了桌上。一个身着从四品官服的官员正指挥几个属下在有条不紊地布置餐桌器皿,他见几人进来后,连忙上前行跪拜之礼:“下官光禄寺少卿于文卿给申大人见礼!”

    申时行摆手道:“于少卿快快免礼,忙你的去吧。”那官员应了一声,站起身后又与李如松见礼后才转身继续忙碌起来。

    李如松见此情景心中着实吃了一惊,因为按照朝廷规制,只有皇帝赐宴才由光禄寺官员主持接待,难道今晚……李如松正暗自思忖,忽听门外一个纤细却嘹亮的声音道:“万岁驾到!”

    李如松一听此言感觉脑子“嗡”了一声之后便一片混沌,虽然此前想过此次进京或有面圣的机会,但在如此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万历皇帝突然出现却是始料不及的,眼见申时行已跪倒在地行君臣大礼,李如松也无暇多想便跟着跪了下来行礼,两人一起三呼万岁后便伏在地上行稽首礼。

    此刻,由一个年老太监在前方引路,万历皇帝缓步进了内厅来到正中的紫檀方桌前坐下。

    万历皇帝向两人看了一眼,用浑厚而略带磁性的嗓音道:“两位爱卿免礼平身,各自入座。”

    这句话声音虽然不大,却似乎带有一种力量,让人无法抗拒。申时行带头站了起来,李如松也随后站起两人相继入座,申时行在万历左手边坐定,李如松则在右边桌案旁坐了下来。

    直到此时,李如松才得一睹天子的龙颜,只见万历皇帝端坐于主位之上,一张国字脸,两道剑眉下一双眼睛尤为明亮,头上带了一顶金丝翼善冠,更显得面色如玉,身上穿了一件明黄色衮服,脸上带着淡淡的平和,然而却显露出庄重肃穆和几分威严,以至于让李如松暗暗称赞。

    此刻宴会已经布置停当,万历皇帝看了身边的老太监一眼,老太君马上心领神会,示意其余人等撤下,自己则垂手站立于万历身后。

    其余人等退出内厅后,万历皇帝看了看申时行和李如松两人,缓缓地说道:“今晚朕在此赐宴,是想和汝默、如松说说体己话,因此今晚可畅谈公事、可深论情谊,唯不必拘君臣之礼。”

    申时行一听赶紧起身离座,李如松一见也连忙起身,两人一起向万历皇帝再行稽首礼,申时行说道:“启奏万岁,臣等愧受天恩,蒙万岁在此赐宴已经受宠若惊,如何敢不论君臣之礼。”

    万历皇帝揶揄道:“相处多年朕早已知晓汝默是无趣古板之人,却没想到古板如斯,就连朕的话似乎也要逼朕收回。”

    两人听万历皇帝如此说不免心惊,申时行开口道:“臣等愚钝,这便入座,与万岁一起谈公事,论……论天下大事。”说完和李如松一起重新落座。申时行无论如何都不敢和万历皇帝论私交情谊,因此才临时改口。

    万历点头以示嘉许,待申时行、李如松落座后不经意间看到了李如松身前桌子上放着的那个酒坛,不禁问道:“那一坛可是你们两位爱卿带来的美酒?”申时行连忙道:“启奏万岁,李总兵不知晓今日是万岁赐宴,所以给臣自远道带来了一坛泸州大曲。”

    万历皇帝一听来了兴致,说道:“好啊,朕今晚在此赐宴,本来吩咐酒醋面局准备了六十年的茅台,今日既然如松带来了泸州佳酿,不如今晚我们君臣三人就尝尝这驰名天下的泸州大曲。”

    李如松一听赶紧道:“臣遵旨。”

    老太监马上来到近前,抱起酒坛分别给万历皇帝和申时行、李如松的酒杯倒满后又撤回原地。

    万历皇帝端起金杯道:“朕今晚在此设宴,正值便是汝默入阁任首辅之职已逾十年,这十年里不辞辛劳、忠君体国,朕心甚慰。奈何日前告老还乡,明日便要离京,朕虽有不舍但也不忍卿再增积劳,因此今晚这第一杯酒,权当为汝默践行!”说罢端起桌上金杯啜饮了一小口,不禁脱口称赞:“这泸州大曲入口绵甜爽净、馥郁芬芳,不愧是天下闻名的佳酿。”

    申时行和李如松两人见状都一饮而尽。万历皇帝的眼睛在厅下两人身上一扫而过,随后他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