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摧枯朽 2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然而李如松却偏偏空出了平壤东城,而且直到此刻也未安排一兵一卒,当这六千日军从东门逃出的时候,他们才知道了真正的答案:原来出了平壤东城,便是宽阔的波涛暗涌的大同江。

    正月初九的朝鲜半岛,北风咆哮、寒冷刺骨,但由于大同江水面宽阔,江面只结了一层薄冰。

    身后是如狼似虎、状如恶鬼的辽东铁骑,前方是寒冷刺骨、如履薄冰的大同江。究竟该何去何从?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这六千倭寇得出一个结论:跳江是九死一生,回去和身后的辽东铁骑对砍是十死无生。

    两害相较取其轻,跳江!

    于是,近六千名日军争先恐后地跳入大同江,冰冷的江水如同万把钢刀刺入骨髓,这些跳江的日军只有两个结果:

    溺水而死。

    或者,冻僵后溺水而死。

    而几乎与此同时,城内明军派出两个小队进入牡丹台和风月楼的据点察看,发现狭窄的据点内竟有了数以百计被烧成焦炭的日军尸体。

    天地不藏奸,冰火两重天。

    仅一天时间,平壤城内,倭军第一军及部分第二军共约一万八千人目前仅剩龟缩在练光亭据点的由小西行长亲自率领的这不足五千人,其余全部被明军剿灭。

    小西行长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他的臆想美梦被李如松击得粉碎。此刻小西行长脑子里想的不再是什么封侯拜相、荣华富贵,也不是如何坚守城池、等待援军。他现在想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能活下去。

    人只有在最危急、最困苦的时候,才能想清楚一些事、认清楚一些人。

    比如此刻的小西行长,直到现在才想明白,前天夜里,福岛正则、平野长泰之流为何如此决绝的定要连夜从平壤赶往王京,当时自己还误以为这些人是好意,现在想来其实是在和李如松及其麾下将领交手时便已经被吓得怂了才连夜逃出平壤。

    小西行长转念一想,现在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如何能活着逃出去,活下来之后再和这些人好好算账。

    可眼下外面虽说大伙已灭,但依旧被明军重兵包围得水泄不通,而据点内仅剩下不足五千士兵,且都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弹药和给养都将耗尽,王京方面的援军更是杳无音信,已经到了绝境。

    就在小西行长一筹莫展之际,忽然属下来报:明军李提督使者据点外求见。

    小西行长先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便如同溺水者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般一跃而起,颤抖着吩咐道:“快请快请。”

    不一会,窖生出现在了小西行长的面前,虽然小西行长一看不是相熟的沈惟敬不禁有些失望,但还是小心翼翼地问道:“阁下可是李提督的特使?快快请坐,不知有什么指教?”

    窖生面无表情地看了看小西行长,淡淡地说道:“不必了,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有密函一封交倭军第一指挥使小西行长将军。”

    小西行长此刻也顾不得挑剔窖生的字眼,忙不迭地说道:“我就是小西行长。”

    窖生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封密函交给小西行长,然后说道:“请尽快过目,如果有回信我便带回去。”

    小西行长连连点头应道:“好,好。”随后他便颤抖着接过密函,打开后仔细看了起来。

    所谓密函只是短短的几行字而已:小西行长将军亲启:以眼下你我双方兵力之对比,强弱之分已判若云泥,此刻一举将你部全歼易如反掌!

    然一日之间已剿灭你倭军逾万人,实不愿再造杀孽,故汝等若撤军,明军愿退避三舍,放将军及麾下部署一条生路!何去何从,皆在将军一念之间!生死存亡之际,将军宜早下决断!

    大明征东备倭提督李如松

    小西行长又细看了一遍,只见信上字迹苍遒、大开大阖,问道:“这可是李提督的亲笔信?”

    窖生点了点头。

    小西行长略加思索,随后迫不及待地在桌案上操起一支笔,便在原信上潦草地写下了两句话:“吾等情愿退军,万望李提督高抬贵手,勿要拦截袭阻。鄙人及所属不下皆感提督恩德于朝夕之间!”

    然后恭恭敬敬地交还给窖生,嘴里连连道:“有劳小将军速将我的亲笔回传李提督,有劳了!”

    窖生接过密函重新揣入怀里,看了小西行长一眼,便转身扬长而去。

    一个时辰后,练光亭外的明军让出了一个口子,小西行长亲自指挥五千日军手持兵刃、全员警戒、批次退却,几乎是一步一步挪着撤出平壤城。

    可当这从五千倭军出了平壤城那一刻起,便朝着东南王京方向一路狂奔,其速度之快就连遵照李如松将令早就埋伏在大同江东岸的查大受率领的伏兵都没追上。

    查大受也发了狠,指挥所属部队倾尽全力追袭了数十里才勉强赶上日军的后队人马,一番厮杀后击毙倭军三百余人。

    其余倭军在小西行长的率领下,经历了明军的猛攻奇袭、烟熏火烤以及下黑手抄后路的各色杀招后,终于活着逃回了王京。

    战后清点,明军在平壤战役牺牲官兵共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至此,平壤大战以明军大胜倭寇而告终!

    没有庆功,甚至没有时间伤心缅怀。

    李如松及众将在吴惟忠的灵柩前,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磕头行大礼之后说道:“吴叔,请受如松一拜。您老打了一辈子倭寇,这回可以好好歇歇了,剩下的倭寇交给我们,您老安心上路!”

    李如松说完站起身来,与杨元、麻贵、李如柏将领等一起谨以三杯酒告慰吴惟忠以及逝去的七百余将士的在天之灵。

    随后李如松又缓步来到吴惟忠的灵柩前,慢慢地脱掉自己的大氅给吴惟忠披在身上,然后转回身看着站在自己身后的将士,忽然运足丹田之气,振臂高呼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无数将士受到李如松情绪的感染,也激动地齐声高呼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之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尽管绝大多数将士并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出处,但是此刻既为牺牲的战友伤怀,又受到李如松的感召,数以万计的士兵们发自心底的咆哮汇聚成一片巨大的声浪,如怒涛排壑,使天地为之变!

    纵然还有更强大、更凶残的敌人还在前面等着,我们没有丝毫的畏惧!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只留了一天时间休整,便欲率领明军继续出击。

    除李如松外所有将领对此都持反对意见,他们实在不理解这位提督大人为何如此不近人情,经历过如此艰难困苦的攻城歼灭战后竟然休整了一天之后就又要开拔,难道不顾士兵的死活?

    关键时刻,存在感一直比较低的备倭经略宋应昌发话力挺李如松,众将这才无话可说。

    宋应昌自入朝以来,虽然并不插足军事决议,但在众将领看来,这位宋经略对李如松为人处世一直颇有微词,且几次上疏内阁参劾李如松,而李如松也明显不买这位经略大人的账,可这一次却不知宋经略究竟为何力挺李如松。

    答案只有宋应昌和李如松知晓。

    虽然得到宋应昌的支持,李如松却只命令李如柏、李如樟和李如梅率辽东铁骑八千人先行出击,其余各部原地继续休整一日,这在众人看来,已经是一次难得的妥协了,只是辛苦了李如柏兄弟三人和辽东铁骑。

    不过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李如柏兄弟三人率辽东铁骑先行出击后的三天时间里,除了每天行军数十里之外,吃得好、睡得好,简直比在平壤城内休整的明军还要惬意。

    原因只有一个:从平壤出发后整整三天的时间里,李如柏率领辽东铁骑先后抵达黄州、平山、中和等地,但沿途竟然连倭军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当得知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和第二军的一部分在平壤之战中几乎被明军全歼以后,沿途的倭军便毫不犹豫地追随从平壤城溃逃的小西行长余部,一起开启了疯狂逃窜模式,一路结伴逃回了王京。而李如柏部便一路接手日军各地来不及带走的物质给养,好吃好喝以后继续一路狂追。

    九天后,李如柏部抵达了开城。

    开城守将黑田长政亦是日本战国时期的一员虎将,实力和勇气都属一流,因此在大肆嘲讽了小西行长一番之后,拉开了架势似乎准备和明军死战。

    可结果很是对不起黑田长政的名声,原来这位传说中的虎将经过左思右想,觉得自己独自守卫开城充其量只能成为保卫王京的炮灰,这赔本的生意无论如何是做不得的,于是极为英勇地在开城放了一把大火以后也撒腿就往王京跑。

    把小西行长和黑田长政一起相提并论,小西行长实在是受委屈了。

    可是这一下轮到李如柏、李如樟和李如梅不干了。哥仨率辽东铁骑一路追了九天,竟然一场仗都没打,这如何向大哥交代。若大哥认定是他们哥仨儿作战消极岂不是又得挨军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李如柏发了狠劲连夜追了下去,终于在天明之际追上了黑田长政的尾巴。

    辽东铁骑这口气憋了八九天,此刻终于抓住了机会哪肯放过。因此二话不说冲上去如同砍瓜切菜般的一通狠揍,黑田长政所率领的部署如同败絮,一触即溃!虽然最终让黑田长政跑了,但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正月二十,李如松率领明军各部抵达开城与李如柏部汇合。

    至此,入侵朝鲜的倭军全部退到王京以南,朝鲜四道共二十二个州府已经被明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收复。

    现在,在李如松面前只剩下最后一个目标:王京!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